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“結構政策要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”,提出“要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,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,激發涌現一大批‘專精特新’企業”。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保障市場主體,切實推進經濟平穩運行,培育制造業“單項冠軍”“專精特新”小巨人企業。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,正當其時。
以政策托舉為引領
“專精特新”企業創新能力、創新活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強,已成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載體,成為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堅實保障。要提高經濟發展質量,必須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“牛鼻子”,大力發展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,發揮好其補鏈固鏈強鏈作用,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,推動我區經濟高質量發展。同時也要看到,中小企業抵御風險能力較弱,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需要長期培育,尤其需要政府部門的政策托舉。
近年來,我區持續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認定工作,引導中小企業走生產專業化、管理精細化、產品或服務特色化、發展方式新穎化道路。截至2021年,我區累計培育認定自治區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1164家,其中示范企業474家,“小巨人”企業31家,涉及我區九個重點產業各個領域。
以創新協作為支持
“專精特新”的靈魂是技術創新。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普遍處在發展期,體量相對較小、技術與人才資源相對有限。既要保障企業生存,又要實現高效、特色的技術創新,是企業面對的難題。通過產學研合作,尋找院校機構、頭部企業的專家幫助自己突破技術瓶頸,有著周期短、成功率高、試錯成本低等好處,這無疑是中小企業實現技術創新的最優方案。通過完善產學研用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,鼓勵中小企業參加產業技術創新聯盟,建立聯合開發、優勢互補、成果共享、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用合作機制。引導和支持有能力、有條件的中小企業與大學、科研機構共建企業技術中心,提高自主創新、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,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。
以精準服務為助力
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,不僅要資金扶持,更需要政策、技術和管理技能的支持。為此應強化政府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,轉變政府職能和服務模式。從“政策+資本+服務+載體”等多個層面,通過政策組合拳,集聚服務資源,針對短板弱項進一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,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。政府可以積累大量的企業服務大數據,據此建立中小企業服務平臺,實現中小企業融資征信、技術轉讓、信息交換、研發合作、大中小企業配套融通等服務功能。
以產業鏈供應鏈為協助
大力發展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,要完善中小企業的培育梯次,促進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均衡發展。要擴大梯度培育規模,突出梯度培育重點,更加注重從產業鏈角度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、融通發展。為促進更多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、“小巨人”企業更好地融入產業鏈、價值鏈和創新鏈。一方面,政府作為“鏈長”要推動產業鏈上的“鏈主”即核心企業牽頭來梳理產業鏈供應鏈的短板,推動創新鏈、資金鏈、人才鏈的結合,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。另一方面,政府要牽頭撮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形成牢固的技術經濟聯系,出面為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牽線搭橋,建立與大中企業之間的聯系機制。同時引入市場機制,運用市場行為和手段來建立大中小企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,為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建設示范區,引導形成中小企業的產業集聚效應,吸引大企業的關注和形成縱向聯合。培育更多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、“小巨人”企業,為我區經濟長期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。(寧夏社會科學院理論研究中心 執筆:陳蕾)